history
明永樂年間
大漆坊實為“大漆”作坊,位于今廣東清遠之地。以個別漆匠為主,同鄉為輔,民間自然組合作坊式初顯雛形。
據清代高士其記載:“南園大漆,明永樂年制漆器,以金銀錫木為胎,有剔紅、填漆二種。所制盤、盒、文具不一。填漆刻成花鳥,彩填稠漆,磨平如畫,久而愈新。其盒制貴小,深者五色靈芝邊,淺者回文戧金邊。古色蒼瑩,器傳絕少,故價數倍于剔紅。 鄭和下西洋所用船只均以大漆桐油漆之。
明隆慶年間
大漆坊之漆藝作品已達到當時極高水平。作坊及經營范圍也隨之越來越大。
黃成的《髹飾錄》中“南園大漆坊,皆比廠制,官局果園廣制品媲美也”。此書分乾、坤二集:乾集講漆器制造的原料、工具、方法,列舉了各種漆器可能產生的毛病和原因;坤集敘述漆器分類和各種漆器的幾十種裝飾手法。這是現存一部完整的具有總結性的漆工專著。
清乾隆年間
乾隆皇帝非常喜愛雕漆制品,漆制品受到社會上層追捧,特別是“大漆坊”雕漆品種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發展,多為名紳官吏所喜愛。
當時的“大漆坊”雕漆制品,品種豐富,大屏風、桌椅、小盤、小盒、小瓶、小罐都有。以木胎、錫胎為主,也有用脫胎的,造型精致,富于變化,顏色也增多,并且還有與玉石鑲嵌結合而成的產品。圖案方面,除花鳥、人物外,開始有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。具有嚴謹、精致、華麗的特色;以花卉題材為多,有穿枝過梗、自然靈活、層次鮮明、立體感較強等特點。
清嘉慶、道光年間
“大漆坊”掌工師傅古氏經過數年專研,所制鑲嵌、雕刻、造像等都是傳世作品,遠銷海內外!鞍仙缴嫠畬て峤,路人皆指大漆坊”就是那時流傳下來的,“大漆坊”各種漆藝制品通過長年的刻苦專研,所制作品均屬上乘,多半成為傳世之作,遠銷朝鮮、蒙古、日本等東亞國家及緬甸、印度;孟加拉國、柬埔寨、泰國等東南亞國家。至今在各地博物館都有展出。
清光緒年間
“大漆坊”從制漆到髹漆工藝形成雛形產業鏈,并在廣東、福建、臺灣、香港等沿海各地設立造辦,鼎盛時期達到上千人。
已無官營作坊,民間作坊異常興起,一些漆藝幾乎失傳。但“大漆坊”得到了快速的產業鏈發展,并在各地設造辦,頂峰時期達到上千人,并將清代雕漆的風格繼承下來,其技藝超過了乾隆時期。最為經典的有南北合作的"群仙祝壽"大圍屏,曾在1914年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,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;福州沈家大漆坊脫胎漆器大勝日本脫胎漆器而名噪一時。
民國時期
“大漆坊”民間產業鏈由于受到戰爭和管理影響,人員不斷分化,一時間在各地成立各種制漆作坊。
“大漆坊”開始是工商業經濟,后來發展到專搞生產,依靠國內商行推銷給外商。由于工商分開,一時促進了雕漆生產的發展。但是,隨著生產的發展,人員也不斷分化,由大的老作坊分出小的新作坊,也有的藝人覺得自己單干更合適,就成了專給商號或作坊做"包活"的獨立勞動者。所以,“大漆坊”雖然一度發展很快,但始終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工廠。
近現代
各地開始復興這一古老的制漆髹漆工藝。
時過境遷,“大漆坊”曾一度塵封于后現代工業中。改革開放以后,廣東涂料行業資深人士經過多方考究及設計,以現代工業科技為主,結合 “大漆坊”古老的制漆髹漆工藝,以規;、企業化重新組建了“佛山市大漆坊化工實業有限公司”;并于2010年邀請“神州第一鄧小平”——著名特型演員盧先生出任企業文化導師,大漆坊成為傳承古今漆藝文化、融匯中外涂料精華的現代高科技涂料企業。